君不见秦时蜀太守,刻石立作三犀牛。
自古虽有厌胜法,天生江水向东流。
蜀人矜夸一千载,泛溢不近张仪楼。
今年灌口损户口,此事或恐为神羞。
终藉堤防出众力,高拥木石当清秋。
先王作法皆正道,鬼怪何得参人谋。
嗟尔三犀不经济,缺讹只与长川逝。
但见元气常调和,自免洪涛恣凋瘵。
安得壮士提天纲,再平水土犀奔茫。
整体赏析
此诗为咏物寓言,号召以人力治水患,作者又将水患与乱政联系起来,呼唤良相出现。
秦朝秦昭王末年,李冰担任蜀太守。蜀地自古以迷信方法治水,李冰刻五头石犀牛来镇压江水。这种“压胜法”古来就有,但杜甫对这一迷信说法是不相信的,它从来不能阻止“江水”东流。杜甫借上元二年秋天灌县发生的水灾幽默地嘲笑道:“今年濯口损户口,此事或恐为神羞。”他认为要战胜水灾必须“终藉提防出众力”,而“诡怪何得参人谋?”洪水泛滥,“神”不能起作用,只有靠人们的力量抗御灾害,这才是妙法“正道”。
全诗表现了杜甫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本思想,同时也折射了诗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,表现手法上构思精到,意境浑成,语言凝练,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当时人民治水实践中的情形,堪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。但是杜甫毕竟是一名文人,他所描述的情况,仅仅反映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治水实践中的一个现象,从大禹到李冰父子,再到如今治理黄河的伟大实践,哪朝哪代劳动人民信奉“压胜法”的同时,丝毫也不敢松懈对人力治水人定胜天的崇尚。殊不知恰恰当时的蜀太守李冰不仅知天文地理,而且是一位战国时期的水利家,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世界闻名,对蜀地产生了深远影响,千百年危害人民的氓江水惑被彻底根治,从此,蜀地“平则引水浸润,而则蔡水门,故水早从人,不知饥,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”。李冰为蜀地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两千多年来,四川人民把李冰尊为川主。当年杜甫不会不知李冰父子的丰功伟业。诗人只是撷此一角,展开佳作,转换一种方式为李冰父子歌功颂德罢了。
“但见元气常调和,自免洪涛恣凋瘵”,杜甫这种不信“诡怪”,只信“人谋”和“众力”的思想是远远高出同时代的人的。杜甫在一千多年前的落后的封建社会里,在“举世皆昏”的时代而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是不无原因的,首先他是一个十足的儒者,继承了孔子“不语怪力乱神”的优良传统;其次他一辈子穷愁潦倒,颠沛流离,生活在社会底层,与村氓庶民为伍作友,有时还亲自耕作、觅食,对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,故而成就了他超时代的、高于同时期同仁的认识水平。
此诗忧愤深广,语意沉郁,不袭汉魏之迹,而能得其神髓,不管思想还是艺术,都有较高的成就。
名家点评
明末清初金圣叹《杜诗解》:“当清秋”三字妙。言今日月照于上,人睹于旁,明明可见,不关犀牛之事。何得相传尔许神怪,诬民视听?真可痛恨也(“终借堤防”四句下)!
清代何焯《义门读书记》:就正道中,又有本末。……总收“天”“人”二字(末二句下)。
清代翁方纲《王文简古诗平仄论》:方纲按:此篇凡三换韵,前六韵十二句,中二韵四句,末二韵二句,似乎多寡参差矣;然合拍吟之,只是以四句收束十二句,以二句收束四句。此理易明,绝非参差也。
清高宗敕编《唐宋诗醇》:斥不经之谈,归之正道,笔力杰奡,不落言筌,视《石笋行》尤为擅胜。
清代浦起龙《读杜心解》:《石笋》以无实擅名立论,《石犀》以厌胜不正立论。……“石笋”、“石犀”,亦复何罪?特文章家假象立言耳。
清代杨伦《杜诗镜铨》:此诗特咏古迹。旧注谓托讽时事,殊可不必。结处亦伤庙堂无燮理阴阳之人也。一笑(“自古虽有”二句下)。探原之论,更进一层(“但见元气”二句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