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夕南风一叶危,荆云回望夏云时。
人生岂得轻离别,天意何曾忌嶮巇。
骨肉书题安绝徼,蕙兰蹊径失佳期。
洞庭湖阔蛟龙恶,却羡杨朱泣路岐。
创作背景
大中元年(公元847),李商隐随郑亚前往荒僻的边疆桂林任职。郑亚的这次远行,是由于朝廷朋党斗争失败所导致;而李商隐的追随,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要表达本人的态度。在当朝的政治生活中,李商隐始终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,却不肯放弃自己认同的理念,而且要用行动来证明这一点。
文学赏析
李商隐所处的传统,相信存在着永恒的天道,而人有义务遵循天道。反映在社会生活中,这种义务常常表现为选择并且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。无论从哪方面说,李商隐都首先是一位诗人。但尽管如此,他仍根据内心的义务把自己看作一名政治家。也就是说,他必须坚守正道——“天意”使他这么做。事实上,他也隐隐意识到,如果自己缺失了这种信心,将陷于何等的矛盾之中。在李商隐批评时政的作品(例如几首对李德裕、刘蕡等人的议论)里,态度非常激烈,流露出自信后面的复杂情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