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草纲目(共885首)
- 220.
《桐》
释名
白桐、黄桐、泡桐、椅桐、荣桐。
气味
苦、寒、无毒。
主治
手足浮肿。用桐叶煮汁浸泡,同时饮汁少许。汁中加小豆更好。
痈疽发背(大如盘,臭腐不可近)。用桐...
- 221.
《楸》
气味
苦、
小寒
、无毒。
主治
兼疮。取楸枝煎水洗。
白癜
风
。用楸白皮五斤,加水五斗,煎成五升,去渣,再煎浓如膏,涂搽患处。一天三次。
上气咳嗽,腹胀人瘦...
- 222.
《肥筇荚》
气味
(荚)辛、温、微毒。
主治
肠
风
下血。用独子肥皂(烧存性)一片,研为末,加糊调成丸子,陈米汤送下。
下痢噤口。用肥皂荚一枚,以盐填实,烧存性,研为末。...
- 223.
《漆》
气味
辛、温、无毒。
主治
小儿虫病。用干漆(捣碎,烧烟尽)、白芜荑,等分为末,每服二分至一钱,米汤送下。
妇女血气痛。用湿漆一两,熬一顿饭
时间
,加入干漆末...
- 224.
《椿樗》
释名
香者名椿,臭者名樗。
山
樗名栲、虎目树、大眼桐。
气味
(白皮及根皮)苦、温、无毒。
主治
小儿疳疾。用椿白皮晒干,取二两研末,另以粟米淘净,研成浓汁,...
- 225.
《杜仲》
释名
思仲、思仙、木棉
气味
辛、平、无毒。
主治
肾虚腰痛。用杜仲去皮,炙黄,取一大斤,分作十剂。每
夜
用一剂,在水一升中浸至
五更
,煎成三分之二,去渣留...
- 226.
《无患子》
释名
桓、木患子、噤娄、肥珠子、油珠子、
菩提
子、鬼见愁。
气味
子皮(即核外肉):微苦、平、有小毒。
子中仁:辛、平、无毒。
主治
子皮:
去
风
明目。用...
- 227.
《厚朴》
释名
烈朴、赤朴、厚皮。树名榛,子名逐折。
气味
苦、温、无毒。
主治
脾胃虚损。用厚朴(去皮,切片)、生姜(连皮,切片)二斤,在水五升中同煮干,去姜,焙朴,再...
- 228.
《小蘖》
释名
子蘖、
山石
榴。
气味
苦、
大寒
、无毒。
主治
去心腹中热气,杀诸虫,治血崩。
- 229.
《檀桓》
气味
苦、寒、无毒。
主治
安神止渴,久服强身。
- 230.
《诃黎勒》
释名
诃子
气味
苦、温、无毒。
主治
下气消食。用诃子一枚,研为末,另以水一升,在瓦器中煎开几次后下药,再煎开几次,加盐少许饮服。又方:
夜
含诃子一个,天明...
- 231.
《蘖木》
释名
黄蘖。根名檀 (俗作黄柏)。
气味
苦、寒、无毒。
主治
男女诸虚(如小便淋漓,遗精白浊等症)。用黄蘖(去皮,切细)二斤、熟糯米一升,在童便中九浸九晒,再...
- 232.
《芦荟》
释名
奴会、讷会、象胆。
气味
苦、寒、无毒。
主治
湿癣。用芦荟一两、炙甘草半两,共研为末,先以温浆,水洗癣,擦干后敷上药末,有奇效。
小儿脾疳。用芦荟、使
...
- 233.
《阿魏》
释名
阿虞、薰渠、哈昔尼。
气味
辛、平、无毒。
主治
疝疼痛(败精恶血,结在阴囊,并非一般的偏坠)用阿魏二两,裹在醋和
荞麦
面作成的饼中,火上煨熟;另用大槟...
- 234.
《榉》
释名
榉
柳
、换柳。
气味
苦、
大寒
、无毒。
主治
通身水肿。用榉树皮煮汁每日饮服。
毒气攻腹,手足肿痛。用榉树皮和槲树皮煮汁。浓哪饴糖状,另以桦皮煮浓汁...
- 235.
《樟脑》
释名
韶脑。
气味
辛 、热、无毒。
主治
牙齿虫痛。用樟脑、朱砂等分擦牙、有特效。又方:用樟脑、黄丹、肥皂(去皮核)等分研匀,加蜜调成丸子,塞病齿孔中。
小儿...
- 236.
《龙脑香》
释名
片脑、羯婆罗香。膏名婆律香(按:即现在通称的
冰
片)。
气味
辛、苦、微寒、无毒。
主治
目翳。用龙脑末一两,每天点眼三至五次。
风
热上攻头目。用龙脑...
- 237.
《苏合香》
释名
苏合油、流动苏合香。
气味
辛,温
主治
开窃,辟秽,止痛。用于中
风
痰厥,猝然昏倒,胸腹冷痛,惊痫。
- 238.
《柳》
释名
小杨、
杨柳
。
气味
柳
华:苦、寒、无毒。
柳叶
:苦、寒、无毒。
枝及根白皮:苦、寒、无毒。
主治
柳华:
吐血咯血。用
柳絮
烙过,研为末,米汤送...
- 239.
《安息香》
气味
辛、苦、平、无毒。
主治
突然心痛。或时发时止。有安息香研为末,开水送服半钱。
小儿肚痛。用安息香
酒
蒸成膏,另用沉香、木香、
丁香
、霍香、八角
茴香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