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草纲目(共885首)
- 200.
《栀子》
释名
木丹、越桃、鲜支。
气味
苦、寒、无毒。
主治
鼻血。用
山
栀子烧灰吹入鼻中。屡试皆效。
小便不通。用栀子仁十四个、独头蒜一个、盐少许,俣捣烂贴脐上及阴...
- 201.
《枸橘》
释名
臭橘。
气味
(叶)辛、温、无毒。
主治
下痢脓血后重(同萆 等分,炒存性研为末,每服二钱,
茶
调下)又治喉瘘,消肿导毒。
附方
近年亦用枸橘叶治反胃、...
- 202.
《枳》
释名
子名枳实,枳壳。枳实,枳壳一物也。
气味
枳实:苦,寒,无毒。枳壳:苦,酸,微寒,无毒。
主治
破结实,消胀满 ,安胃气,止溏泄。
- 203.
《楮》
释名
构、构桑。
气味
楮实:甘、寒、无毒。
楮叶:甘、凉、无毒。
树白皮:甘、平、无毒。
皮间白汁:甘、平、无毒。
主治
楮实:
水气蛊胀。用楮实一斗、水二斗...
- 204.
《柘》
气味
(木白皮、根白皮)甘、温、无毒。
主治
煮汁酿
酒
服,治耳聋耳鸣、劳损虚弱、腰肾冷、梦遗等症。
- 205.
《桑》
释名
子名椹
气味
桑根白皮:甘寒、无毒。
桑叶:苦、甘、寒、有小毒。
桑枝:苦、平
桑柴灰:辛、寒、有小毒。
主治
桑柴灰:
目赤肿痛。用桑灰一两、
黄连
半...
- 206.
《相思子》
释名
红豆
气味
苦、平、有小毒、使人呕吐。
主治
止热闷头痛。除
风
痰瘴疟疾,杀虫。
- 207.
《大风子》
气味
辛、热、有毒。
主治
大
风
疮裂。有大
风
子烧存性,和麻油、轻粉研匀涂疮。另外还用大风子壳煎汤洗浴。此方亦治
杨梅
恶疮。
大风诸癞。用大风子油一两、...
- 208.
《巴豆》
释名
巴菽、刚子、老阳子。
气味
辛、温、有毒。
主治
一切积滞。用巴豆一两、蛤粉二两、黄蘖三两,共研为末,调水做成丸子,如
绿豆
大。每服五丸,水送下。
宿食...
- 209.
《乌臼木》
释名
鸦臼(通称乌桕)。
气味
苦、微温、无毒。
主治
小便不通。用乌桕根皮,煎汤饮服。
大便不通。用乌桕根一寸。劈破,煎水半碗服下,立通。不宜多吃。
大、小便...
- 210.
《乌木》
释名
乌木、乌文木。
气味
甘、咸、平、无毒。
主治
解毒,亦治霍乱吐利。取木片研为还想,温
酒
冲服。
- 211.
《苏方木》
释名
苏木。
气味
甘、咸、平、无毒。
主治
产后血晕。用苏木三两,加水五升,煎取二升,分次服。
产后气喘,面黑欲死,是血入肺所引起。和苏木二两,加水二碗,煮成...
- 212.
《桦木》
气味
(木皮)苦、平、无毒。
主治
乳痈初起(肿痛结硬,欲破未破)。用桦皮烧存性,研为末,温
酒
送服一匙。服后即卧床休息。一服见效。
肺
风
毒疮(遍身疮疥如...
- 213.
《棕榈》
释名
并榈、棕树、唐棕、唐棕榈、
山
棕
气味
笋
及子
花
(按:即棕榈的果实):苦、涩、平、无毒。有人认
为有
毒。
皮(按:即干燥的叶鞘纤维):苦、涩、平...
- 214.
《合欢》
释名
合昏、
夜
合、青裳、萌葛、乌赖树。
气味
(木皮)甘、平、无毒。
主治
肺痈。取
合欢
皮一掌大,加水三升,煮成一半,分二次服。
跌打损伤。用
合欢
皮...
- 215.
《楝》
释名
苦楝。实名金铃子。
气味
苦、寒、有小毒。
主治
热厥心前(或发或止,身热足寒,长期不愈)先灸大溪、
昆仑
两穴,引热下行,然后内服“金铃散”:用金铃子、...
- 216.
《海桐》
释名
刺桐。
气味
(木皮)苦、平、无毒。
主治
腰膝痛。用
海
桐皮二两,牛膝、芎藭、羌活、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、甘草五钱,薏苡仁二两,生地黄十两,一起洗净、焙...
- 217.
《罂子桐》
释名
虎子桐、荏桐、油桐。
气味
(桐汩)甘、微辛、寒、有大毒。
主治
痈肿初起。用桐油灯,放入
竹
筒内,烟熏患处,出黄水即消。
臁疮。用胡粉煅过,研细,调桐...
- 218.
《皂荚》
释名
皂角、
鸡
栖子、乌犀、悬刀。
气味
皂荚:辛、咸、温、有小毒。
皂角子:辛、温、无毒。
皂角刺:辛、温、无毒。
木皮、根皮:辛、温、无毒。
主治
皂角子...
- 219.
《梧桐》
释名
榇
气味
(子)甘、平、无毒。
主治
小儿口疮。用
梧桐
子和
鸡
蛋烧存性,研为末,敷搽患处。